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2020-11-13 14:00 初衣胜雪

“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安知御轮士,今日翻回辕。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君听去鹤言,哀哀七丝弦。”唐朝孟郊《去妇》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真丝面料和衣裳,放在当今人仍旧是高档的纺织品,但是丝绸的历史之长,是长过了很多今人的想象。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在至少4500多年或者5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末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蚕,这种野生的小生物能够自然吐丝,满足人们寻找纤维制作衣裳的需要。

中国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意味着男女分工,女性从事耕种纺织,而男性从事狩猎。虽然人们从各种植物中提取纤维,种桑养蚕,纺织布匹一直是女性重要的工作。在劳动中发现美,是中国民间诗歌的源泉。

有文字以来最早的一部诗集,就记录了中国古代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的故事。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那女孩子拿着篮子,慢慢走,去摘新鲜桑叶。

“蚕月条桑”,这是蚕做茧的日子呀,你看那桑树都已经长了茂密的枝条。

“蚕则绩而蟹有匡”,你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成绩好,最原始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你织出来的成匹丝绸。所以你还是在成绩上用心一点。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那么说到蚕桑就不能不谈到丝。一只茧中的蚕丝纤维到底有多长?现代的科学证明,一般少一点的蚕丝900多米,长一点的1400米。那是蚕一口一口的吐出来的。

那比头发丝还细的蚕丝成为了重要的纺织原料。妇女们在织布机上忙碌,天长日久,她们想到的是什么?她们想到的是别人无法察觉,但却是心中永恒的思念。

所以蚕丝又代表着相思。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古诗十九首之客从远方来。

这位汉朝的女子,丈夫有事在远方,托人寄回来有鸳鸯图案的丝绸。这个女子心灵手巧,做了一床大被窝。被窝里面絮的是蚕丝,因为蚕丝之长,代表着长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首无题,用春蚕和蜡烛比喻人生的情感,春蚕吐完丝就死了,化成蚕蛾是它的另一生。有感情的人,这一生生命不止,思念不停。当然这句话被当代多用在教师身上,是比喻他们牺牲了自己一生,培育人才。这是这句诗的含义的升华。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宋朝乐府九张机里: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无端剪破,仙鸾彩凤,分做两般衣。”

这个是用春蚕作的丝,来描写人一生的相思,希望人生不要为外力打破,让思念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可是人们不满足于思念,仅仅寄托在蚕丝身上,那但凡有丝的,都把它拿来借喻相思。

连蜘蛛丝也不例外。比如7月7日的,看蜘蛛结网,就是希望将这张网接到天上去,好让牛郎织女会合。当然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就是蜘蛛精和盘丝洞。想来想去,蜘蛛精到底是一个有情的妖精。

除了蚕丝蜘蛛丝,人们在生活中又发现了一种拉丝的植物,那就是荷花与藕。有人说,柳丝也是丝,我当然承认,自古以来,柳丝写相思也用得够多,柳丝大方,凡是别离之处,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方的用。但是情人们爱人另外找到了藕丝。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藕丝虽然不像蚕丝那么长,若有若无一线而牵,但采过荷花和吃过莲藕的人都知道,采荷花,必须带剪刀,因为荷花茎折断的时候,会有细密的丝相牵连,而这种表现在生藕方面特别的明显。

如果你掰开一截嫩藕,你会发现有数不清的细丝缭绕,这实际上是一种藕用来输送营养的细管。

荷花与藕有良好的寓意,代表着和合,成双,在古代也是家庭和夫妻的象征。

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叫“藕断丝连”,但现在已经被用作描述感情的贬义词,比如说和前任藕断丝连,来形容感情上的拖泥带水,互相伤害。

但藕丝最初是形容相爱人的思念,尤其是夫妻。

藕断丝连的典故出现在唐朝,出自孟郊的一首《去妇》

“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被丈夫遗弃的女子,心中分明。丈夫的心,已经不在自己身上,而自己也成了弃妇,但是作为妻子,她的思念就像断藕,离了婚,却仍然牵挂着对方。

“安知御轮士,今日翻回鸾。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原来这一位丈夫攀高枝去了,成为了人家的贵婿,并且升了官。看起来这位官人还有情,他回过头来眷顾前妻。但这位妻子,很有当代的意识,一个女子伺候一位丈夫,我就算是心里有你,但是你现在也不会把我当做你名分上正妻。

“君听去鹤言,哀哀七丝弦。”这位前妻很有自知之明。她像仙鹤一样的离开了,而不是满足了前任丈夫的怜悯。如果你真的要怜悯我,你去听一听那些孤独的鹤的声音吧。我要的是一个丈夫一个家,我心里有你,但是我绝不忍受这样没有尊严的生活。

孟郊一直生活在唐朝的底层,他的诗我喜欢看,是因为有着生活的磨砺,是最真挚的声音。这个看出了在唐朝,藕断丝连,对女子同样是一种伤害,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但是对于美满的家庭和情感来讲,藕丝无疑是锦上添花。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东坡也有这样闲情的回文诗。

藕通偶,是双双对对的意思,他和心爱的人,一起吃藕,看见藕丝缭绕在嘴边,吃相难看,却又甜蜜。

不过现在这个偶,在键盘时代又通“我”。你自己用现代的眼光再来品读这首诗,又是别有风味,总之是两个人你笑我,我笑你。

纳兰性德的比较悲催,妻子死在五月,正是夏初的季节,他看到吃到藕丝总是心里一痛。

“风絮飘残已化苹,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所以蚕丝长,藕丝长,都不及相思长。人生的情感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当你费尽心思的想记住某个人某件事,以为终身都不会忘掉,结果时光无情,将有些特殊的情感冲刷的干干净净。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无论经历怎样的时光和命运,到死都不忘。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或者你已经不用开口说什么,表达什么,已经不需要蚕丝藕丝蜘蛛丝的比喻和见证了。

夏日读诗:藕断丝连的典故,出自哪首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典诗词中的爱和美。

本文地址:http://www.356368.com/news/120331.html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356创业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