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人的坚守

2020-11-13 21:00 四川省地震局
地震人的坚守

众所周知的喀什,是素有“丝路明珠”之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被定义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区域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的廊桥。独特的战略位置奠定了喀什在“一带一路”中作为支点城市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喀什,位于最为神秘的横轴——北纬40度线附近。北纬40度线地区穿越首都北京,贯通祖国最辽阔的东西疆域,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地理带、经济带、文化带。在地震科学的视角中,北纬40度线附近地区是各大板块的交界处,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美国旧金山大地震、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日本十胜近海地震、意大利波察坦以南地区地震、中国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地震行业内著名的原地复发13次6级强震群就发生在喀什地区。

喀什地震台的建立,有着特殊的地震背景。喀什从地震构造角度上讲,位于南天山西段与西昆仑交界地段,强烈的挤压形成了特殊的地震构造环境。它的西和西北部是隆起帕米尔高原,南和东南部是下降剧烈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地震构造带。从地震科学研究的角度讲,这里是观测研究地震的最理想场所。因此,建台伊始,我国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领军人物、最早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地震科学家梅世蓉先生就来到这里,指导建设和科研工作。

1965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喀什地区水利局实验室院内选址,架设了SK型地震仪并正式投入使用,这就是喀什地震台的前身。1970年新疆地震大队在喀什地区疏附县荒地乡勘选新址,1971年6月建成喀什地震台并投入使用。喀什地震台建成时间虽不比西山鹫峰地震台等老台站建台时间早,但可以说是中国记录到地震最多的台站。

喀什台建在荒地乡,“荒地”,顾名思义,是当时喀什市郊区荒凉的地方。为了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地震仪器干扰,远离城区是当时所有地震台选址的十分重要的参考因素,地震台周边人烟稀少,基础设施欠缺。为了保障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准确记录地震监测数据,台站是全年24小时不离人的。喀什地震台的用房全部建在荒地上,当时连院墙都没有,大家都轮流住在台站。饮用水需到3公里外的河边去挑。冬天河水结冰,就只能饮用台站边上的涝坝(水坑)水,又浑又苦又涩。采购生活必需品以及寄送资料、发送电报数据必须进城,交通工具只有“11路”公交车(两条腿)。尽管如此,台站各族职工依然把台站当家,用业余时间种了果树、修了院墙、建了花园。

喀什及周边地震多是出了名的,其中有两个地震令我们难以忘怀。一个是1985年的乌恰7.1级地震,乌恰县城破坏严重,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因地震迁址的县城,这不禁让人感慨地震灾害的无情,感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感慨地震人肩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另一个是2003年2月24日巴楚6.8级地震,这次地震导致268人死亡,4805人受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从2004年开始,在国家和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各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大力推进、久久为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乡村安居房全覆盖。这些安居房经受住了8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考验,切实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最近的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仅造成1人死亡2人轻伤,这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这项伟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根本性改变了农村不设防的局面,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社会面貌,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建设安居房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它划定了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要求。区划图的编制除了要依据历史地震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等,还需要地震台常年的监测资料。正是依据越来越丰富的地震监测资料和地震科学研究,才使得我国区划图的更新速度和科技含量更快更高。

如今,在一代代地震人日夜坚守、齐心共建下,喀什地震台迁入新址,启用了新的观测场所和新的办公场所,建起了楼房。目前,喀什地震台拥有测震、电磁、形变、地下流体四大学科观测手段,管辖70个站点84台套仪器的运维任务,管辖范围东西跨度为550公里,南北跨度接近600公里。作为国家测震基准台,负责全球7级地震、周边国家6级地震、全国5级地震快速反应任务,测震和地磁数据参与国际资料交换,肩负着南天山西段地震监测、预报、大震现场应急、救援等任务。

地震台站人的坚守,是融入了个人感情生活,也是着迷于地震发生原因的神秘吸引力,更是对地震科学探索的执着。为人民谋幸福、谋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每一个地震人的使命,也是每一个地震人想要破解地震密码的情愫。基础地震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在戈壁荒漠、在林间山头选台,台站人只能和胡杨倚靠,与山石握手,在旅游时大漠胡杨、山青水秀是大自然的风情万种,在年复一年的仪器维护过程中却是飞沙走石、山高路远的艰苦环境。

监测是地震科学的基础,宝贵的地震监测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产出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抗震设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产出的其他防震减灾产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么坚守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伴随喀什地震台成长的还有地震系统不少专家、领导。喀什台为新疆地震局培养了众多的骨干人才。原台长魏斌2002-2003年就代表中国地震局参与了中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是首批进入南极架设数字地震台的科考人员。新疆地震局每年都会派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到喀什地震台进行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

一代代地震人的相守,成就了喀什地震台这个先进的集体。

198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9年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再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与喀什台共同成长的还有新疆的地震监测事业。从开始的乌鲁木齐和喀什两个地震台、2台套仪器,到目前在运行的台站共计307个(未包含强震台网)、仪器393台套、测项645个。每年向社会公告有感速报地震约300个左右(占全国有感地震的30%-50%),每年记录可定位的地震目录条数达22000余条(约占全国编目总数的20%左右),保证了基本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仍有大量的台站人员在坚守,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他们及子女与地震台同成长,与防震减灾事业共进步。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张勇

地震人的坚守地震人的坚守地震人的坚守地震人的坚守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ID:zgdztw)

本文地址:http://www.356368.com/news/120401.html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356创业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