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2020-11-21 03:00 玉砌看历史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如来。——《华严经》

因为身在其中,我们对于平日生活里的一些规定习以为常,不去追问缘由。不过一旦跳出理所当然的思维模式,尝试着去提出一些问题,就会发现这些规则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为什么1斤是16两?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重量的计量标准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在评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的时候,大家通常会用到“半斤八两”这个词语。所以即使是不怎么去市场买菜,对传统又相对疏远,日常只与千克、公斤打交道的年轻人,通过简单的理解和换算,也可以知道1斤是16两。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很明显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不同,虽然没有明着问,也会暗自疑惑,这样的规定是怎么得来的?

据说,这和木杆秤的使用与发明有关。鲁班根据实践中得出的杠杆原理和当时对天象观察成果,将能够指示方向、时令,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十分重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刻在了杆秤,因为一共是13颗星花,所以就规定1斤是13两。之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丞相李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福、禄、寿三星,于是木杆秤上的计数被更改,1斤便等于16两了。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李斯

虽然前面所讲只是传说,但也多多少少留下了线索,即这一规定的确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即我国古代对长度、体积、重量计量的统称)相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的度量衡并不一致,这不仅给商品流通带来巨大麻烦,更容易引起纷争,扰乱社会秩序。与此同时,确定计量标准也是对中央权力的体现。因此李斯开展实地考察,在适应当时百姓的生产力和使用习惯的前提下,规定16两为1斤。

当然,并不是说自从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这个规则就一成不变地持续到今天。尤其是1两具体有多重?基本单位可能根据测量器具不同而有细微变化。事实上,汉代就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系统整理,更加规范测量技术。唐代更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律令条文。之后各朝则在依照唐律的同时,强调政府制造标准器的权威。因此,今天我们认为不需要多问的常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得来的,凝聚了古人们的心血。

合适的筷子长度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相比1斤等于16两是大家熟悉并默认的概念,筷子的长度是7寸6分则多少令人感到陌生。据说,这样的规定代表着七情六欲。不过除开文化内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太长太短都不方便,7寸6分刚好适合夹菜。

筷子虽然只是进餐工具,但因为它与国人一日三餐朝夕相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承载了文化价值,甚至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因此它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值得我们去了解。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筷子的古称是“箸”,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箸的民族。关于筷子的发明,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赶时间治水的大禹随手捡起树枝捞取锅里的食物,神鸟用竹枝救助被妻子下毒的姜子牙,以及妲己用玉簪给商纣王夹菜等等。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筷子形象——匕箸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用于捞取器皿中被煮热的食物。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韩非子·喻老》。到了明代,大家开始称“箸”为“快”,因为江南地区以打渔为生的人们认为“箸”与“住”同音,预示着船在江河中停住,即搁浅,并不吉利,于是将其改成“快”,寓意航行顺利。又因为“快子”多以竹子制成,于是演变成“筷子”。

一双筷子除了长度规定,还有其他讲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筷子上头略大,呈方形,下头略小,呈圆形。之所以这样制作,首先是因为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一根筷子的形象体现了沟通天与地的愿望。其次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筷头做成圆形,把夹到的菜放进嘴里就不会戳伤口腔,筷尾做成方形,能够防止筷子在桌上滚动。而且筷尾较大可以保证筷子搁在桌上时,距离桌面有一定距离,干净卫生。这些看似简单的,几乎被我们这些使用者忽视的细节,无疑体现了祖先们的睿智。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其实关于筷子的使用还有不少规定,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因在餐桌上使用筷子不正确而被长辈责备。比如把筷子插到碗里,就会因为像是在香炉中上香而被禁止。而且离席时,绝对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这样会让主人误认为你没有吃饱吃好,正确做法应该是将筷子整齐地放在碗旁。

筷子与文化交流

虽然是中国人发明了筷子,但是亚洲其他国家也在使用筷子,比如越南、日本和韩国等。除了食物相近以外,这与古代各国之间的交流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与韩国。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日本使用筷子始于小野妹子一行人在圣德太子派遣下出使隋朝,将使用筷子的习惯带回日本。筷子传入韩国的时间目前并不确定,传说是商王朝灭亡之后,遗臣箕子带着子民向朝鲜半岛迁移时带去的。而且这两个国家对于筷子的名称均源于中国筷子的古称“箸”,作为中国人无疑应该为祖先们的智慧与贡献感到自豪。

虽然均使用筷子,但是各国也将中国筷子做了改良以适应本土需求。吃过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的人们应该能够察觉到这一点。日本筷子相对较短,且筷头略尖。这是因为日本人采取分餐制,不需要给他人长距离夹菜。而由于他们喜欢吃海产品,尖细的筷头利于剔刺和剥壳。韩国筷子则多是金属材质,这与他们常吃烤肉和泡菜,需要筷子能耐高温和避免被酱料染色有关。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都是老前辈们的智慧

不难发现,无论是斤数的计算,还是筷子长度的规定,这些细微的事物都是古人经过不断地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它们是历代人日常生活智慧累成果,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具体展示。尤为珍贵的是,那些古老的故事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附着在物品上,融入了人们的记忆,并得以长久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356368.com/news/122368.html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356创业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 · 阅读